学术交流

本刊特稿

  • 张爱玲的小说观及其小说创作

    王鍾陵;

    雅俗两种文学的关系,呈现出多种情状。张爱玲的创作,突出、集中地显示了历史转变中雅俗汇通的错综情态。着眼于小说的多销、赚钱,强调小说的故事性,不避讳通俗性,也有一定的文化层次,且具有较多的洋化色彩,这些都是海派作家的作品常有的特征。张爱玲正是一个具有鲜明海派特征的小说家。在张爱玲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与时代主潮不同的变化:她遭受封建家庭的压迫,以至迫害,却没有走向五四式反封建的个性解放,而是在香港之战的刺激下,孳生出对于个体情欲的体验与感悟。她认识到大众的重要性,并非想融合进去,而是将大众看作是买杂志的衣食父母,她是为了求名求利才面向一个特定的读者群的。这两点都使得张爱玲在社会政治学模式兴起的现代小说史上的存在带有一种十分短暂的机遇性,并且也使她的创作取得了一种独特性。她的小说观及其创作具有由雅及俗,雅中见俗的特点。张爱玲小说中比较独特的主题,是对于人性之扭曲的描写。张爱玲小说在艺术上突过前人与同时代人的地方,在于她醒目地运用了一种幻丽的笔法。张爱玲善于具体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景物之写中融入心理感受是一种方法,意象连缀也是一个方法。但由于缺少正确的理性升华,加之生活范围狭窄,因此她势必难以对人性的扭曲作出更多的社会、文化的开掘。再加上在香港战争中所形成的对于人的生物性、兽性及缺点的认识,因此她极易走到对人的情欲作出过甚强调的地步,从而出现病态的表现。张爱玲小说所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是必须坚持雅对于俗的提高作用,坚持丰博的精神力量对于感性材料的透入。

    2019年02期 No.299 5-2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 浪漫的反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卢卡奇对战争的回应

    费伦茨·费赫尔;郭才华;罗德·维科夫;

    费赫尔细致梳理了20世纪早期的几位重要思想家卢卡奇、保罗·恩斯特、托马斯·曼和布洛赫等人的思想、学术和现实选择之间的分歧。基于对卢卡奇所作《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海德堡最初原始手稿的整理,费赫尔研究了卢卡奇的宗教、美学思想及其与保罗·恩斯特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解分歧。恩斯特和托马斯·曼承认他们支持这场战争,恩斯特的立场经常与纳粹德国的官方立场保持一致,并认为无法将自己与自己的民族分开,托马斯·曼则选择了"德国人"社群。布洛赫和卢卡奇都反对这场战争,布洛赫对反战原因保持沉默,而卢卡奇则认为绝对有必要说出来。文中再现了战争这样的大时代中国家的知识分子的艰难选择和内心煎熬,他们不得不去屈从于自己的命运,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选择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都无力与时代的大环境抗衡。

    2019年02期 No.299 24-3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 论科拉科夫斯基文学作品中的现代性批判主题

    彭成广;

    科拉科夫斯基是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学术著述丰硕。目前学界主要集中于对他哲学著作的相关研究,而对作为文学家、文艺批评家和美学家的科拉科夫斯基及其文学作品有所忽视。他的《关于来洛尼亚王国的十三个童话故事》《与魔鬼的谈话》等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性批判主题,尤其是对现代官僚体制、政治异化现象和现代理性精神等等有深刻的批判反思,值得深入挖掘分析。同时,整体考察科拉科夫斯基的现代性批判思想可以发现,他对"恶""偶然性""理性文明"等概念的相关思考,既有利于丰富现代性的解读,也为人的自我认知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

    2019年02期 No.299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哲学研究

  • 当代西方批判理论正义思想的逻辑演进及理论特质

    周萍;

    哈贝马斯、霍耐特、弗雷泽是当代西方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特质大致表现为:将程序正义置于交往理性之下,从而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坚持了批判理论的规范性;反对意识哲学将主体性的彰显等同于理性的运用,而主张在他者中的主体存在,强调主体间视角的具备不仅不会消解个体理性,它恰恰反映了理性的应然状态;始终坚持批判性,反对一切对既存理论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非反思的维护,同时重视理论的包容性,而对包容性的偏爱恰恰构成全球化时代批判模式的独特表达。

    2019年02期 No.299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 马塞尔存在概念辨析

    宋婷婷;

    马塞尔强调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克服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普遍不确定性,恢复个体的人的生命价值与尊严,并对由"抽象精神"所引导的,将存在作为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哲学的任务就是探究存在。而存在是不可通过理性的、客体化的方法来证明。只能在个体的人的生命经验中把握。马塞尔哲学的全部内容都源于对存在的体验,并认为存在在不同的维度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他反对传统哲学将存在看作是外在于主体的客观对象,并且认为不能以抽象的方式获得存在的概念,存在是一切思想的基础。对存在的认知必须通过存在的具体形式,即"肉身化"的人来显现。作为主体的人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境况中的存在。自我主体的存在与他人主体的存在相互依存。这种主体间的关系以开放性为基础,并且以主体双方的相互在场为最高形式。通过以爱为基础的主体间性的交流,人类才能获得对"完满"的超越性存在的经验,即对"忠诚""希望""爱"的经验。

    2019年02期 No.299 5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政治学研究

  • 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维度及实践理路

    王越芬;鄂丽美;

    文化自信是经过文化反思、批判、提炼及理性吸收而形成的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心理与肯定态度。它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本质是价值观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对其他"三个自信"的升华,也是对其他"三个自信"的内化。文化自信主要来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创造性实践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的深层次结合。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在于它是夯实其他"三个自信"的重要条件,也是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支撑,还是保障信息时代文化安全的主要途径,它将为党带领人民走好新征程增添新动力。因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发展,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以彰显新时代中国精神,以此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人民力量,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19年02期 No.299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的伦理意蕴及启示

    王玉萍;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其主要体现在:提倡以真与善的统一作为青年理想信念的价值目标,以实现道德主体的自觉自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强调自我道德约束对个体发展的精神推动,把发扬奋斗精神作为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源泉、作为当代青年的行动指南。这对当前开展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发意义。"青年梦"应成为青年理想人生的价值共识,德性教化理念应关涉青年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德性教化方法应充分重视青年的价值认同。

    2019年02期 No.299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 新媒体也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阵地

    周宏;郝文斌;

    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对历史客观性和核心价值观的反叛与颠覆。改革开放40年来,历史虚无主义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几经较量、日渐式微,但近年来借助新媒体传播技术又沉渣泛起,突出表现出核心观点隐蔽化、政治问题学术化、顺势借题周期化、传播受众年轻化等新动向,给人们的历史认知和价值判断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新媒体的"弱控制"属性便于历史虚无主义多向传播,正面宣传的手段有待改进创新,人民群众对历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成果不够了解、对西方意识形态缺乏鉴别能力,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容易导致利益诉求非理性表达。我们党历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宣传教育、法律规制、利益调节等方式,牢牢守住新媒体这个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

    2019年02期 No.299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法学研究

  • 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法”立法宗旨的价值探析

    胡正良;曹译文;

    当前我国"综合交通运输法"的立法备受交通运输系统和法学界关注,立法宗旨是其立法的关键。依据法的价值系统,综合运输法规体系存在着形式价值和目的价值。形式价值表现为秩序、安全、绿色、自由和开放,目的价值表现为公平、效率。前者注重立法的统一性和完备性,后者侧重立法的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有效整合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的两种价值,应当对公平与效率整合,安全、秩序、开放,自由的协同、绿色生态三方面作深度分析,发挥综合交通运输法规体系价值的实践意义。

    2019年02期 No.299 84-91+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论司法裁判人工智能化的空间及限度

    江秋伟;

    人工智能的新技术依赖于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在司法裁判领域,法官的思维过程是事实认定、规范寻找、价值判断三层次过程,与人工智能存在一定差异。人工智能的新发展有助于司法裁判的高效、统一,但难以推动司法裁判的发展。司法裁判作为公共授权的结果,以及作为理解的技艺,决定了即使是像人一样思维的人工智能也无法完全取代司法裁判活动。相反,人工智能应当成为司法裁判的辅助,促使司法裁判更加高效统一、裁判过程更加说理,进而捍卫个人自主与个人权利。

    2019年02期 No.299 9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 德国公法中历史法学派的方法与影响

    周育;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德国法律科学在历史法学派的推动下完成了科学化的重要进程。自萨维尼以降,历史法学派实际分裂成在方法论上针锋相对的两个流向,即罗马法学派和日耳曼法学派。一方面,以概念的构建与体系化为主旨的罗马法学派在私法领域取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此成功经验移植到公法领域时,遇到了以法律-政治关系为基本议题的日耳曼法学派的强烈抵制,并最终导致一场宪法危机。可见,历史法学派在其本土德国的私法和公法领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因此,历史法学派对于私法和公法具有不同的方法论价值,这是我们在考察历史法学派对于中国法学尤其宪法学的借鉴意义时应予甄别的问题。

    2019年02期 No.299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_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研究专题

  •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视域下农村土地流转价格的测算及应用

    刘吉双;韩越;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性。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者应该获得更多政策支持,从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应该更多关注农村土地的经济价值。基于农村土地流入方视角,在流转后粮田用途不变情况下,粮食纯收益、土地还原率和土地流转期限是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合理价格的主要因素。利用收益还原法模型测算出辽宁、江苏、湖北和四川四个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合理价格波动幅度,提出政府要调控好农村土地流转价格,对基本农田流转价格实行最高限价,探索农村土地流转费用补贴以及农业补贴由普惠制向精准制倾斜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建议。

    2019年02期 No.299 114-12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 乡村振兴战略须破解“持续高度关注”与“长期问题严峻”的“三农”悖论——基于“三农”支持政策碎片化的反思

    李永安;

    乡村振兴战略的启动,意味着将"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在"三农"问题越来越受政府重视并得到政策持续大力支持的背景下,农村"空心化"问题却愈加突出,"三农"问题却依然严峻。"三农"问题陷入"持续高度关注"与"长期问题严峻"的悖论。这就要反思政府政策对"三农"支持的效率问题。"三农"政策支持低效的重要原因,在于在项目体制和科层管理体制下,项目与项目之间条块分割,政府管理层层负责,政绩驱动下政府自导自演,加之农村土地产权障碍,农民主体性不足。从而缺乏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导致政策支持"三农"所投放的资源无法集中发力而碎片化运行。提升"三农"政策支持效率的有益思路在于,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通过多元联动发展,打破政策支持碎片化态势,从而破解"三农"问题越是"高度关注",越是"问题严峻"的悖论。

    2019年02期 No.299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 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概念

    赵东;

    在乡村振兴战略形势下,乡村文化产业必将不断繁荣。乡村文化产业和农村文化产业、县域文化产业、特色文化产业、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关系密切,多有混淆,对其进行学理上的辨析认知,极有必要。和农村文化产业相比,乡村文化产业是一个更为科学的概念,更具人文情怀。乡村文化产业是县域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更为突出,更加成为县域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与表征。特色文化产业关键在于特色性,乡村文化产业很多都独具特色,但不是所有的乡村文化产业都是特色文化产业,而特色文化产业也可以出现在城市。作为乡村文化产业与特色文化产业相互交织部分的重要内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既强调乡村,又强调特色,具体可以进行三个层面的解读。

    2019年02期 No.299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社会学研究

  • 自主与嵌入: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角色和逻辑

    王阳亮;

    在民营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中介性社会组织在市场与政府之间生长出来,并以自主性的行动参与社会规则和秩序的建构。新兴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行动逻辑可从自主性和嵌入性两个维度分析,包括组织化与利益整合、政治精英与资源嵌入、规则与秩序的自主性三个方面。自主性发展和嵌入性要素间的张力是社会治理格局建设的难点。社会组织参与治理的发展趋势应是在政府让渡或新兴的社会空间中以自组织的方式实现民间规则对正式秩序的补充,实现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2019年02期 No.299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文学语言学研究_汉语语法修辞研究专题

  • 现代汉语常用词中比喻的层次和意义

    孙银新;

    比喻在现代汉语常用词里的层次及在词义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层次性在造词法上表现为比喻造词有三种情形:一是只出现喻体。二是本体在前喻体在后的共现式。三是本体在后喻体在前的共现式。三种情形都分别与构词法的特定类型形成对应关系。由此显示了常用词构成理据的不同类型:深层理据和浅层理据。只出现喻体的词具有深层理据,本体喻体共现的词具有浅层理据。深层理据决定词义的整体和核心,浅层理据仅仅影响词义的局部,对词义有适度描写补充添加修饰的作用。辞书释义应该显示常用词中所含的比喻在层次、意义和理据上的不同。

    2019年02期 No.299 147-15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 今文《尚书》方言古词研究

    翟明女;钱宗武;

    今文《尚书》是汉民族最早的元典之一,多为可靠的商、周文献,其口语化书面语的语言特点,使其成为研究上古方言词发展演变的重要语料。通过全面对比研究今文《尚书》与《方言》两书形同义同或义近的方言古词,能够发现自先秦至西汉汉语词汇的某些雅俗流变:今文《尚书》方言古词具有较强的历史稳定性,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方言古词在《方言》时代仍然是方言词;在《方言》指明流行区域的今文《尚书》方言古词中,又有近百分之八十的词条主要是流行于黄河流域的方言词,这与今文《尚书》记载的历史史实可以形成互证。对今文《尚书》方言古词的研究可以为汉语词汇史、学术史以及上古文献的考证提供弥足珍贵的语料和理论参考。

    2019年02期 No.299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文学语言学研究

  • 余萧客生平考述

    姜安;

    余萧客,字仲林,清代吴县人,是乾嘉学派吴派的重要学者,著有《古经解钩沉》《文选音义》《文选纪闻》等。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颇为动情地记载了余萧客的生平,然而其中也有不少舛误、遗漏之处。将余氏及其友人相关资料进行比较与梳理,可推定余氏当生于雍正七年(1729),卒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并可为余氏生平勾勒出一清晰轮廓。

    2019年02期 No.299 165-17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库普林《所罗门星》中“小人物”理想人格与生存状态探析

    高建华;

    在库普林流亡法国时期创作的中篇小说《所罗门星》中,塑造了一位貌似平凡却经历非凡的小公务员茨韦特的鲜明形象。茨韦特在面对现实和梦想所产生的困惑与选择时,体现出作家对小公务员即"小人物"的理想人格与生存状态的探索。茨韦特这一小公务员形象的塑造体现了白银时代库普林小说对俄罗斯19世纪文学传统的超越和创新。

    2019年02期 No.299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 论托马斯·伯恩哈德自传体小说中的反“权威”主题

    韩璐璐;

    奥地利著名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因批判犀利被称为"丑闻作家"。他在其"自传小说五部曲"中回顾自己艰辛困苦的童年与少年时期的心路历程。伯恩哈德借用回忆方式,批评纳粹意识形态和保守的天主教这两个权威对奥地利民众思想的禁锢。他通过贯穿于全部自传体小说的人物"外公"反抗上述权威,同时,外公也成为"我"反抗的家长权威。

    2019年02期 No.299 180-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俄罗斯·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_论点摘编

  • 论点摘编

    <正>卢卡奇早中期美学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及其困境李国成在《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撰文指出,总体性是贯穿卢卡奇早中期思想的核心概念,具有克服资本主义物化的意义。卢卡奇在主客关系的框架内展开对总体性的思考。第一,主客对立:通过赋形创造总体性。卢卡奇采用赋形的方法,即通过主体赋予客体形式而主观地创造总体性,将形式挪移到实践领域中来,使个人与社会统合起来从而为生活找到

    2019年02期 No.299 18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俄罗斯·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_著作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