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

  • 整体性哲学的强盛与衰落——对马丁·杰伊《马克思主义与总体性:从卢卡奇到哈贝马斯的概念历险》的探讨

    费伦茨·费赫尔;关斯玥;王宁;

    费赫尔首先指出马丁·杰伊的《马克思主义与总体性》一书有三个方面的突出优点:未将民主左派的过去和现在的情况神圣化;意识到左派理论自身的僵局,并在积极寻找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复述以往内容。费赫尔认为,《马克思主义与总体性》的隐秘目的是与科拉科夫斯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进行论战,其方法论模型是梅洛-庞蒂的《辩证法的历险》,其主题是以一种高度批判又"救赎"的方式重新诠释了20世纪对马克思个体哲学的重建史。通过概要介绍马丁·杰伊对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布洛赫、霍克海默、阿多诺、戈德曼、萨特、梅洛-庞蒂、阿尔都塞和哈贝马斯等人的阐释,费赫尔肯定了杰伊叙事的广度和一致性,但也提出一些自己的反对意见。

    2019年07期 No.304 5-1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 自在对象化领域中的张力与超越——关于赫勒《日常生活》的心理学再思考

    谢宇格;

    赫勒在分析自在对象化领域中异质性活动现象的过程中,系统地阐述并指明了个体主体"个性"与"特性"状态之间的二元关系。但个体的"个性"与"特性"二元关系的背后还存在着个体"个性"发展的上升力与社会遗传"特性"的下压力之间特殊的二元张力关系。对这种二元张力背后的心理学属性分析在以往的赫勒研究中未能获得充分的关注和挖掘。赫勒提出的日常生活的基本结构和一般图式中带有明显的集体(潜)意识心理学属性。而个体在从"自在存在"到"为我们存在"的日常生活人道化超越途径中,也存在认知思维转变、交往模式改变以及个体个性维度生成等个体的集体潜意识自觉与扬弃的心理学属性内容。赫勒这种带有心理学属性的哲学分析正是其作为一名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者最自然、最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流露。

    2019年07期 No.304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哲学研究

  • 牟宗三对胡宏哲学的诠释及其得失

    马俊;

    牟宗三是南宋以降第一个深入诠释胡宏哲学的学者。他对胡宏哲学的研究,一方面发掘了这位默默无闻的哲学家的独特价值,一方面又成立"五峰蕺山系",指示出宋明理学中的圆教模型。具体来看,牟宗三的胡宏哲学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的贡献:一是澄清了长期以来的误解,例如辨明"性无善恶""心以用言"等义理;二是揭橥了胡宏哲学内在义理架构的独特价值,例如阐释"心以成性""性体心用"等义理。牟宗三之所以推崇胡宏,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哲学与胡宏哲学有内在相通之处,他对胡宏哲学的研究构成了其哲学体系的地基之一。总的来看,牟宗三的胡宏哲学研究充满真知灼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也存在局限性,特别是那些过度诠释的地方,尤须仔细辨析。

    2019年07期 No.304 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研究

    马彦超;

    生境界说是冯友兰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界主要倾向于从伦理学视角对其进行解读。换个角度,以文化哲学视域阐释人生境界说,可发现和把握其文化特征与内涵:在哲学主题上,人生境界说以人的文化世界和生活世界作为哲学对象,关注人自我完善和自我解放的文化实践活动;在哲学功能上,人生境界说主张人应以哲学的方式系统地反思人生以建立理想的人生标准、实现人的自我启蒙;人生境界说强调,哲学不应作为口耳之学存在,而应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以及推动人之文化实践活动的生存智慧;人生境界说主张作为人化历程的文化是在历史中不断生成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这样的文化观念体现出了人生境界说追求文化共通性的旨趣。基于上述,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超越了文化类型说,为我们正确看待古今文化和中西文化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

    2019年07期 No.304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张申府的文化观及其当代价值

    赵菲菲;

    在大力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张申府"辩证综合"的文化观思想为我们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和建设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考路径。他的理论植根于罗素的逻辑分析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及中国传统文化。但他既不是全盘西化论的拥趸,也不是文化本位论的附庸。他既主张学习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活力,重新焕发生机;又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强调文化具有民族性,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体意识,坚持文化建设务须深耕中国之基本国情,这是甚为切实而又中肯的。张申府的辩证综合的文化观对文化民族主体意识的增强、健康文化心态的塑造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同时为当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切入方向。

    2019年07期 No.304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政治学研究

  • 在官治与民治之间:关于基层社会秩序变革的一个概括

    周庆智;

    传统基层社会秩序由公-私两大统治体系构成,公代表官治体系,私代表民治体系,但这不是两个分殊的、对立的体系,两者是一种依存和互嵌关系。在传统向现代转型中,这种秩序原则以新的权威形式被熔铸到变化了的社会结构形态当中。当代基层社会秩序的重构,一方面要建立在传统社会秩序规则与现代社会秩序规范的贯通基础上,另一方面则把秩序原则确立在法治框架下的社会自治基础上。

    2019年07期 No.304 57-63+1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个维度解析

    马俊峰;王鹏;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新的时代背景与主要矛盾,发表了一系列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重要讲话,从理论与现实的视角详细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所面临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构建起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理论逻辑、制度保障与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体现。在理论逻辑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积淀与推进。在制度保障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各项制度的融合与创新。在实践逻辑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绿色与发展的和谐共生,生态与民生的和谐共存。

    2019年07期 No.304 64-7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法学研究

  • 公地悲剧理论下集体诉讼的经济逻辑与制度构建

    孙放;

    随着产权形式的灵活丰富、网络技术的推陈出新,公地悲剧已从有形领域衍生和延伸至环境污染、金融欺诈、食品安全、市场规制等无形领域。现行法律中的私人、公共二元法律实施体制对此类公地悲剧问题明显缺乏解释力和实施效率,其中,私人实施存在严重的"搭便车"和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公共实施方式则存在规制俘虏、逆向选择、执法成本过高等风险。集体实施制度作为第三类制度,构建了私人实施、集体实施、公共实施"三元"法律实施机制。集体诉讼制度作为主要的集体实施方式,基于"公地"的集体属性发挥了规模效应,弥补公共实施和私人实施的不足,有效实现公私利益的激励相容。但是,集体诉讼本身具有"准共用品"属性,不应作为一个单独的诉讼机制看待。运用法经济学方法识别出其最优适用规模,分析其通知制度模式选择的成本收益,改进其律师报酬替代方法并完善监督制度,有助于构建一个完整的集体诉讼制度体系。

    2019年07期 No.304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传统法律主体资格标准理论及其当代变革

    陈劲松;

    传统的学说和实践中存在关于胎儿利益保护、动物权利、人工智能法律地位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法律主体资格标准如何确定。归纳起来,法律思想史上有以理性、感性、德性、神性作为主体资格标准的四种学说,四者间具有共存、交叉、互补、冲突的关系,以及合理性、可行性、适应性上的差异。单一标准,以及现实法律制度以理性为基础、兼采感性因素的复合标准,都对新兴主体的权利诉求回应乏力;新兴主体的权利诉求也非完全合理。法律主体资格制度近期的完善与变革可明确采用复合标准,同时辨析理性概念,并深入论证主体资格制度的理论根基与现实要求;面向未来,则仍需回归主体资格制度的伦理道德基础。

    2019年07期 No.304 8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经济学管理学研究_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问题”研究专题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衡霞;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型的同时,政府职能转型也能为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力。然而,因为政府掌握了重要经济资源配置和重要生产要素价格,其在市场监督者与市场参与者间很难有准确的角色定位,尤其是农业结构性改革中,政府干预行为更为普遍,由此引发了政府的经济偏好与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之间的矛盾;政府职责同构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度创新的矛盾;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与农产品供需结构均衡的矛盾;政府职能转型的路径依赖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式的矛盾;等等。对此,有必要转变行政范式、提升管理水平,搭建政府职能转变的牵引力系统;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与范围;进行绩效管理、实施行政问责,"治疗"政府职能转型的路径依赖综合症;预防改革风险、明确政府主体责任,顺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9年07期 No.304 97-10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模式与经营模式分析

    周腰华;成丽娜;

    农业家庭经营不仅能够适应传统农业也能适应现代农业,但在农业的产前、产后等领域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因此,作为一项政策安排,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当前我国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探讨新型经营体系下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农业组织模式与经营模式尤显必要。我国的农业经营体系以保障农户土地经营权为中心,在"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鼓励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从组织属性上可分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三大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重视组织形式的合理选择与制度安排,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通过合理运用农业的股份合作制来突破农业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制度、合作经营制度和股份合作制的制度优势。

    2019年07期 No.304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 新时期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王馨;陈颖;

    早在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提出发展多种规模经营形式,在此之后,家庭农场成为一种新型农业主体,成为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我国现有情况,家庭农场建设还不成熟,经营发展进入瓶颈期,鉴于此,本文分析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在新时期所遭遇的诸多困境与相应解决对策,以供探讨和借鉴。

    2019年07期 No.304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社会学研究

  • 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民主选举: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

    张平;周东禹;

    中国城市社区居民民主选举是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育居民在社区内的主人翁意识、提振社区居民集体主义精神、改善社区风貌的有效形式。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的大样本定量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参与社区民主选举的可能促进因素包括居民选举效能感、居民人格倾向、社区社会资本、选举态度、外部控制以及选举意识。与此相应,可以通过增强社区居民自信、培育积极人格倾向、增强社区信任理解、改善居民选举态度、提供积极外部支持和普及民主选举知识,来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民主选举。

    2019年07期 No.304 120-12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 场域建构与自我建构:“两微”使用者互动过程研究

    邵力;邵依林;

    "两微"(微博、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赢得了不少用户的关注,每个网民可以随自己的需求不断转换其网络生活样态,丰富网络生活内容,建构个体的网络形象。基于建构主义视角,发现网络使用者在关注和阅读"两微"的过程中完成了网络场域建构和主体自我建构的双重建构的过程。"两微"使用者的互动内容揭示了场域建构的环状结构和自我建构过程中自尊和认同的变化,充分显示出在"两微"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对网络空间场域构成的重要作用以及网络场域对自我建构的反作用机制。对提升网民的网络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9年07期 No.304 12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文学语言学研究

  • 诗三百《周南》《召南》《王风》考

    祖秋阳;木斋;

    《周南》《召南》《王风》就产生时间而言,大体应是从《豳风》《秦风》《魏风》等《国风》向郑、卫、陈《国风》转型的中介或说是链条;就地域而言,是以洛阳为中心,同时表现出由北向南的转型;就表现情爱主题而言,则体现了诗三百的写作史由政治主题向情爱主题不断深化的转型。总体而言,二《南》《王风》和以郑、卫、陈等为代表的南方《国风》,比起《豳风》《秦风》《魏风》等西北方或北方的《国风》,是另一类的诗作,与北方数国的以政治言志诗为主体的《国风》迥然而异。

    2019年07期 No.304 138-15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 从声教到情教——简论先秦诗教观念的演变及内在特征

    郭华春;

    诗教问题不能完全等同于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文学社会功能问题,它有着深广的历史背景和特殊的文化视域。诗教本义是《诗》教,但"温柔敦厚"不能概括其全部特征。在宗周礼乐文明的背景下,诗教从乐教中衍生,并通过发挥政教功能,逐渐获得独立的地位。脱离了乐教的诗教即为言教,这个意义上的诗教成为促进战国时期诸子思想发展和文体初步形成的重要因素。诗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它根源于人的自律性的内在情感,并能和他律的礼相互协调。作为君子之教的诗教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

    2019年07期 No.304 15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从“体国经野”到“触兴致情”——论张衡赋的时代特征

    李小白;

    张衡赋作兼具两汉赋的时代特征。他深受楚文化影响,加之太史令的职业修为,使他具有开阔的文学视野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因而在汉赋发展求变的历史时期,能以严谨的态度,主动顿脱汉大赋虚辞滥说的弊端,并站在国家、社会、民生的高度,积极从南阳地域文化中寻找灵感和素材,从天象变化角度,对祥瑞符号、分星分野、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等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并在世风渐衰背景下,以自我对现实的体认,借助南阳"沧浪"文化旧题,融儒玄二家思想,将归隐与入仕观念结合起来,生发出"蓬庐"学说,为士人找出一条全躯进退的道路。这一切构成了他"控引天地""搜词宏富""寄兴高远"的文学特征。

    2019年07期 No.304 162-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荒野之殇与科学人文主义曙光——论麦卡锡《边境三部曲》的主题

    李世存;

    麦卡锡的写作受美国文学中荒野传统影响。其三部曲中的主人公们是他塑造的当代牛仔形象。他们的形象根植于美国文学中的荒野传统,体现了一种在荒野中诗意栖居的生活理想。在现代化大潮背景下,这种理想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他们在荒野之行中见证了荒野的消亡,经历了诗意栖居理想的幻灭。在工业文明侵蚀下,荒野逐渐沦丧,生态环境亦遭到破坏。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失落和人性的沦丧。面对文明与荒野冲突及其带来的种种问题,麦卡锡以自然文学作家及科学家的双重视野,努力探索解决之道。他倡导一种生物中心主义立场,认为在自然界中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一律平等,都有其内在价值并应受到伦理道德关怀。三部曲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互融共生的"生物中心主义地图",体现了麦卡锡文明与荒野共生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

    2019年07期 No.304 172-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历史学研究

  •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韦氏远祖的谱系建构

    马建红;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对韦氏远祖的谱系记载是最为详尽的,不仅为韦氏后裔修谱所承袭,也被研究韦氏的后学奉为圭臬。然根据新的历史研究理念,此表所记也并不一定是客观历史本身,而更应当以一种历史记忆去看待。经考证发现,此表中看似丰富的内容也是经过了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其中经由韦孟、司马迁和韦昭完成了韦氏与黄帝之间潜在的粗线条的连缀,北朝韦氏墓志以明文的形式将韦氏先祖追至黄帝、颛顼等神话人物,隋唐韦氏墓志及姓氏书对以上谱系进行了细化,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成为韦氏远祖谱系的集大成者,其中的内容是亦真亦幻,虚实相间。它糅合了韦氏后裔的虚荣情感、史家的客观求真以及谱家的尽力建构。不仅沉淀和层累着汉代韦氏的祖先意识,也保存了韦氏在北朝将远祖追至"三皇五帝"以示与胡人相区别的种姓认同观念。

    2019年07期 No.304 180-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俄罗斯·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_论点摘编

  • 俄罗斯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基本判断及可能应对

    刘影;

    <正>李秀蛟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9年第2期撰文指出,"印太地区"概念的提出以及美国"印太战略"的出台,迫使俄罗斯不仅在亚洲方向而且在整个欧亚大陆都将面临新的地缘政治形势。第一,俄罗斯对"印太战略"的关注与认知。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的地缘政治现实及

    2019年07期 No.304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文化批判的逻辑进路及当代启示

    于欣;

    <正>卢文忠在《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撰文指出,卢卡奇认为阶级意识是一种使无产阶级成为自觉的革命阶级、冲破资本主义物化统治的极具革命性的力量。他独创性地把革命性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视为对资本主义进行文化批判的核心要素,强烈地凸显出精神层面的革命意义和主体层面的文化价值。但卢卡

    2019年07期 No.304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小说理论》与卢卡奇总体观思想的萌芽

    刘影;

    <正>唐干钧在《世界哲学》2019年第3期撰文指出,对西方文明的反思促使青年卢卡奇批判现实社会的异化状况,这种批判的成果就是《小说理论》。第一,《小说理论》的写作背景。卢卡奇出生于一个富有的银行家家庭之中,这使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较早地接触到文学;面

    2019年07期 No.304 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 中俄“长江-伏尔加河”地区合作中的投资困境研究

    苑承丽;

    <正>刘军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9年第2期撰文指出,中俄"长江-伏尔加河"地区经贸与人文合作是中俄非毗邻地区合作的新模式。在中俄两国政府的推动下,中国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俄罗斯伏尔加河联邦区在经贸与人文领域的合作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这一中俄非毗邻地区合作的新模式面临诸多挑战,突出

    2019年07期 No.304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政治隐喻与文化抒情

    于欣;

    <正>孙晓博在《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年第3期撰文指出,"海洋"是曼德尔施塔姆笔下重要的审美意象与审美空间。诗人的一生历经由陆地到海洋、北方到南方、国内到国外的生活地理空间(海洋空间)变迁,导致了其创作风格与创作题材的多样化与杂糅性、其作品空间(海洋空间)的流动性与开放性,使得曼氏的抒写关涉

    2019年07期 No.304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俄罗斯汉语传播与中俄经贸合作相关性研究

    苑承丽;

    <正>李宝贵、于芳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撰文指出,语言传播与经贸合作是否具有相关性是关乎语言传播效益评估的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对俄罗斯汉语传播的量化指标和中俄经贸合作指标的相关度模型分析,可以证明俄罗斯汉语传播发展

    2019年07期 No.304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俄罗斯·中东欧思想文化研究选粹_著作评介

  • 关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问题的探索——评亚当·沙夫《人的哲学》

    苑承丽;

    <正>亚当·沙夫(Adam Schaff)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1956年的波兹南和匈牙利事件是东欧"非斯大林化"的标志性事件,受此影响,波兰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新反思,沙夫《人的哲学》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而成的。他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的关注对象和核心、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体之间的关系、

    2019年07期 No.304 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下载本期数据